“对比描写”写作法36例
作者:Ashida
对比描写,这词儿听着文绉绉的,其实天天都在跟它打交道。妈妈炖的红烧肉和食堂的肥肉片,一对比就知道家的味道有多金贵;小区门口的老槐树夏天枝繁叶茂,冬天光秃秃戳在那儿,这也是对比。
对比,就是把俩不一样的玩意儿摆一块儿,让该突出的更突出,该藏着的藏不住,读者一眼就能瞅出其中的门道。对比描写,也像过日子,有甜有苦,有笑有泪,凑在一块儿才够味。这样一对比,仿佛写的不是文章,是日子里的那些真滋味,对吧?
1.动静对比
这是最常见的,就像戏台子上,主角在那儿又唱又跳,后台的道具一动不动,一静一动,主角就更显眼了。写的时候,让动的事物带点声响、带点动作,静的事物就写它“钉在那儿”“没一丝波澜”,反差立马就出来。
2.虚实对比
实的是眼睛能瞅见的,比如桌上的茶杯;虚的是脑子里想的,比如茶杯让你想起去年冬天的雪。把眼前的实景和心里的虚景放一块儿,能写出层次感,就像吃包子,咬到馅儿才知道里面藏着啥。
3.明暗对比
不光是光线,也能是心里的亮堂和憋屈。比如老胡同里,路灯照得一小块地方亮堂堂,墙根儿的阴影里却黑得像泼了墨,走在亮处的人哼着歌,阴影里的猫缩成一团,这画面就有劲儿了。
4.冷暖对比
可以是真温度,也能是心里的感受。寒冬腊月,外面飘着雪,屋里的炉子烧得通红,妈妈往你手里塞个热红薯,手暖,心更暖,这一冷一热,暖意就钻得更深。
5.大小对比
蚂蚁扛着比自己大十倍的面包屑,旁边的大象慢悠悠走过,一脚能踩扁十个蚂蚁窝。写的时候突出“小”的顽强,“大”的笨拙,或者反过来,大小一衬,各有各的特点。
6.多少对比
菜市场里,张大妈的摊子上就摆着三两根黄瓜,蔫头耷脑;李大爷的摊子堆得像小山,黄瓜顶花带刺。不用多说,谁的新鲜一看就知,数量多少能藏着门道。
7.高低对比
山顶的松树站得笔直,腰杆挺得比云彩还高,山脚下的野花却趴在地上,风一吹就打哆嗦。但野花开得热闹,松树却孤零零的,高低里藏着不同的活法。
8.远近对比
远处的山像蒙着纱,模模糊糊就剩个影子;近处的河却哗哗流着,石头上的青苔都看得清。一远一近,就像给景色拉了个焦距,远的缥缈,近的扎实。
9.快慢对比
赶火车的人提着箱子狂奔,鞋跟敲得地面当当响;路边下棋的老头却半天挪一步棋,手指头在棋盘上磨来磨去。一个急得像火烧,一个慢得像抽丝,生活的节奏就写出来了。
10.刚柔对比
铁匠铺里,大锤子砸在铁砧上,火星子蹦得老高,刚硬得能劈开石头;旁边的小媳妇却在纳鞋底,线在手里柔柔软软,一针一线绣出朵花。刚的更刚,柔的更柔,就像骨头和肉,凑一块儿才是个人。
11.粗细对比
老木匠手里的刨子,把儿磨得光溜溜、细溜溜;刨出来的木头渣子却粗拉拉的,堆在地上像小山。细的是功夫,粗的是成果,对比着写,能看出老手艺的讲究。
12.软硬对比
晒了一天的棉被,软得像云朵,盖在身上能陷进去;床底下的石头却硬邦邦,踢一脚能疼得龇牙咧嘴。一软一硬,能写出生活里的舒服和磕绊。
13.香臭对比
巷子里飘来炸油条的香味,勾得人直咽口水,转个弯却撞见个垃圾桶,酸臭味顶得人捂鼻子。这俩味儿撞在一起,油条的香就更勾人了,就像苦药之后的糖,更甜。
14.甜苦对比
小时候偷喝蜂蜜,甜得舌头都发黏,转头被妈妈打了一巴掌,嘴里的甜混着心里的苦,那滋味一辈子忘不了。甜和苦挨着写,能写出事儿的曲折。
15.新旧对比
奶奶的樟木箱,漆皮掉得斑斑驳驳,锁扣锈得打不开,里面却放着新做的红棉袄,针脚密得像星星。旧箱子里藏着新念想,就像老人心里揣着年轻的劲儿。
16.里外对比
老院子的门漆成红色,看着喜庆,推开门却见院子里荒草齐腰,屋里的蛛网结得能粘住麻雀。外面光光鲜鲜,里面凄凄惨惨,这种反差能藏着故事。
17.正反对比
同一件事,有人说好,有人说坏。比如下雨,卖伞的笑开了花,晒谷的愁得直跺脚,两拨人的反应一对,雨就不再是单纯的雨了。
18.真假对比
集市上,小贩拿着假玉佩吹得天花乱坠,旁边摆摊的老头却把真古董往布底下藏。真假放一块儿,不用点破,读者心里自有杆秤。
19.美丑对比
村里的二丫脸上有块胎记,孩子们都笑她丑,可她总把馒头分给流浪狗,眼睛亮得像星星;村头的花婶长得白净,却总偷拿邻居的菜。美丑不在脸上,在心里,对比着写就显出来了。
20.善恶对比
公交车上,小伙子抢了老太太的座位,旁边的姑娘却站起来给老太太垫了个棉垫。一个恶一个善,不用骂谁,好坏自有公论,对比就是无声的评判。
21.强弱对比
壮汉把小猫踩在脚下,看着挺横,可看见自己的老母亲就立马矮了半截;小姑娘瘦得像根豆芽,却敢挡在小猫前面。强的不一定真强,弱的不一定真弱,对比能写出人性的复杂。
22.智愚对比
学霸拿着难题愁眉苦脸,学渣却蹦出个歪招解了题;老板算错了账,扫地阿姨却一语点破。别被表面的“智”和“愚”骗了,对比着写,能写出意外的惊喜。
23.勤懒对比
王大爷天不亮就去地里侍弄庄稼,苗长得比谁都壮;李大叔天天躺炕上抽烟,地里的草比苗还高。秋后王大爷的粮仓满了,李大叔的锅却空了,勤懒的结果一眼便知。
24.悲欢对比
结婚的车队从胡同口过,鞭炮响得震耳朵,新媳妇笑着抹眼泪;胡同深处,老张头蹲在门口哭,他儿子今天出殡。一悲一欢挤在一块儿,生活的酸甜苦辣就全出来了。
25.离合对比
火车站里,小两口抱着哭,说要分开三年;旁边的老两口却手拉手,说终于盼回了孙子。离别的苦和重逢的甜,撞在一起更让人揪心,也更让人暖。
26.古今对比
老街上,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墙皮都掉了,墙根下却摆着年轻人的扫码支付牌;穿汉服的姑娘踩着共享单车,车铃叮铃铃响,古的老气,今的鲜活,放在一起就有了时代感。
27.中外对比
胡同里的早点摊,油条豆浆冒着热气;街对面的咖啡馆,玻璃窗里坐着喝咖啡的老外。一个热闹接地气,一个安静讲情调,不用多说,文化的味儿就出来了。
28.昼夜对比
白天的菜市场吵得像炸开锅,小贩的吆喝、自行车的铃铛、讨价还价的嗓门混在一起;到了夜里,只剩下路灯和偶尔的猫叫,地上的菜叶被月光照得发白。一昼一夜,是两种世界。
29.晴雨对比
晴天,孩子们在操场上疯跑,影子被太阳拉得老长;雨天,他们趴在窗边看雨,玻璃上的水痕像画。晴有晴的热闹,雨有雨的安静,对比着写,日子就有了不同的模样。
30.春秋对比
春天,院子里的桃树开花,粉嘟嘟的像堆云彩;秋天,桃叶落了一地,风吹过,卷着枯叶打旋。花开花落,春秋一换,就写出了时间的脚踪。
31.生死对比
医院的产房里,婴儿的哭声像小喇叭;隔壁的病房,老人的呼吸越来越弱。一边是新生命,一边是要走的人,生和死挨着,更让人觉得活着真好。
32.贫富对比
富人的狗戴着金项圈,顿顿吃进口狗粮;流浪汉却蹲在垃圾桶旁,捡别人扔的馒头。不用喊口号,贫富的差距就扎在人眼里,对比能写出生活的重量。
33.贵贱对比
博物馆里,一块破石头被罩在玻璃柜里,说值几百万;农民家里,祖传的玉镯却被用来腌咸菜。贵贱不在东西本身,在人怎么看,对比着写就有了嚼头。
34.亲疏对比
过年回家,亲哥俩见面就吵架,吵着吵着却一起给爹妈包饺子;表兄妹客客气气,却连对方爱吃啥都不知道。亲的不一定热乎,疏的不一定生分,对比能写出人情的微妙。
35.成败对比
老张头种了十年果树,今年终于结了满树的果子,笑得合不拢嘴;小李折腾了三年生意,最后赔得底朝天,蹲在路边抽烟。成功的甜和失败的苦,对比着写,都是生活的滋味。
36.荣辱对比
老将军年轻时戴过军功章,全村人敲锣打鼓迎他;老了犯了错,孤零零地坐在轮椅上,没人愿意理他。荣耀时有多风光,落魄时就有多冷清,对比能写出人生的起伏。
一、注意事项
1.别为了对比而对比
就像做菜,放盐是为了提味,不是为了咸死个人。对比得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意思,比如想写母爱,就用外面的冷对比家里的暖,别东拉西扯凑一堆没用的对比,那不成大杂烩了吗?
2.对比的双方得有联系
你不能拿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板凳瞎对比,八竿子打不着,读者看着也迷糊。得找沾点边的,比如星星和路灯,都能发光;板凳和沙发,都是坐的,这样对比才有意义,就像俩街坊吵架,得有共同的由头才行。
3.别写得太直白,留点余地
比如写善恶对比,不用直说“他是好人,他是坏人”,写好人给乞丐钱时的动作,写坏人偷东西时的眼神,读者自己能看出来。就像喝酒,慢慢品才出味儿,一口闷了啥也尝不着。
4.控制好“比重”,别厚此薄彼
有时候需要突出一方,但也别把另一方写得一无是处。比如写新旧对比,老物件有老物件的念想,新东西有新东西的方便,各有各的好,对比不是非要分个输赢,而是让读者看见不同的好。
5.结合细节,别光喊口号
说“天冷”,不如写“哈口气能看见白汽,手冻得像胡萝卜”;说“心暖”,不如写“他把围巾摘下来,往我脖子上绕了三圈,围巾上有他身上的肥皂味”。细节是对比的肉,没肉光有骨头,谁乐意啃啊?
二、仿写建议
1.从学课文开始扒
课本里好多对比描写,比如朱自清写荷塘,“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”这里有明暗、虚实对比,你就仿着写自家院子的月光,把“流水”换成“碎银”,把“青雾”换成“炊烟”,慢慢就上手了。
2.拿生活场景练手
每天出门瞅两眼,菜市场的热闹和公园的安静,晴天的阳光和雨天的水洼,都能拿来练。先写一句景,再写一句和它反着的景,比如“卖菜的大婶嗓门比喇叭还响”,接着写“买花的姑娘说话细得像蚊子哼”,多写几句,就像学骑车,摔两跤就会了。
3.先仿结构,再换内容
比如别人写“老槐树的叶子落了一地,新栽的冬青却绿得发亮”,你就换个场景,“爷爷的老烟斗积了层灰,爸爸的电子烟却闪着蓝光”,结构不变,把事物换成自己熟悉的,就像穿别人的衣服,改改尺寸就合身了。
4.别怕写得糙,先写出来再说
刚开始可能写得像白开水,没关系。比如写冷暖对比,先写“天很冷,我妈给我毛衣”,然后慢慢加细节,“风刮在脸上像小刀子,我缩着脖子往家跑,妈从屋里探出头,手里举着件红毛衣,毛线是去年我扯着她买的,她说太艳,此刻却比太阳还晃眼”,多改几遍,糙米饭也能酿成酒。
三、例文
(一)《胡同里的冬》
胡同里的冬天,是被风刮出来的。
北风吹得像哨子,顺着墙根儿钻,把墙角的枯草卷得打旋,卷到张大爷的门口,又被门槛挡了一下,堆成个小土堆。张大爷的门是块旧木板,裂了好几道缝,风从缝里往里灌,呜呜地像哭。
但门一推开,就换了个世界。
炉子蹲在屋中间,红通通的,铁壳上的黑灰都被烤得发亮。王大妈正往炉子里添煤,铁铲碰着炉壁,“哐当”一声,惊得窗台上的吊兰抖了抖叶子。吊兰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,是刚浇的,绿得能掐出水来,和屋外的枯黄一比,像块翡翠镶在了糙木头上。
“进来烤烤!”王大妈掀着门帘喊,门帘是红布做的,洗得发了白,边角却缝得整整齐齐。我缩着手进去,她转身从灶上拎起个搪瓷缸,缸子上的红漆掉了大半,露出里面的白瓷,倒了杯热水递过来,“刚晾的,不烫嘴。”
水喝进嘴里,暖烘烘地往下走,走到肚子里,像揣了个小太阳。眼瞅着窗外的风把电线吹得像琴弦,却弹不出个正经调,屋里的暖气片却“滴答”响,是水在管子里跑,跑得欢实,把墙都焐热了,贴在墙上的年画,胖娃娃的脸蛋红扑扑的,像能跳下来似的。
张大爷从里屋出来,裹着件军大衣,领子立得老高,露出的耳朵冻得通红,手里却攥着个苹果,往我手里塞:“昨儿闺女捎来的,甜着呢。”苹果是红的,在他皴裂的手里,红得像团火。
我咬了一口,甜水顺着嘴角流,抬头看见窗玻璃上结着冰花,像幅画,画里有山有水,却静悄悄的;窗户外,风还在吼,卷着雪沫子,打在玻璃上“沙沙”响。屋里的人说话声、炉子的“噼啪”声、暖气片的“滴答”声,混在一起,把北风挡在了外面,挡成了另一个世界。
胡同里的冬,一半是冰,一半是火,就像王大妈的手,手背冻得裂了口子,手心却能捂热我的耳朵。
(二)《早市》
天刚蒙蒙亮,早市就醒了,比鸡叫还早。
东头的李婶已经支起了摊子,茄子紫得发亮,黄瓜顶花带刺,码得像小金字塔,她嗓门亮,“新鲜的!刚从地里摘的!”喊一声,能惊飞树梢上的麻雀。麻雀扑棱棱飞起来,翅膀带起的风,吹得旁边的电线杆摇了摇,电线杆上贴着的小广告,边角卷了起来,像只耷拉着的耳朵。
西头的老张头就不一样了。他蹲在马扎上,面前摆着个竹筐,筐里就几个土豆,坑坑洼洼的,像没长开的疙瘩。他不吆喝,吧嗒着旱烟袋,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,和李婶摊子上的灯泡一比,一个像萤火虫,一个像小太阳。
买茄子的人多,围着李婶的摊子,你挑我拣,塑料袋“窸窸窣窣”响,李婶的秤杆翘得老高,“多给你半两,下次还来啊!”老张头的筐前却冷清,半天过来个老太太,捏捏土豆,“这能吃吗?”老张头磕磕烟袋,“自家种的,没打药,就是丑点,炖出来香。”
太阳慢慢爬上来,照在李婶的茄子上,紫得更艳;照在老张头的土豆上,坑洼里的土粒倒看得更清。李婶的筐渐渐空了,她数着零钱,手指头沾着唾沫,笑得眼角的褶子挤成了花;老张头的土豆还剩俩,他却不急,从怀里掏出个干硬的馒头,就着烟,一口一口嚼。
有个年轻媳妇跑过来,说要做土豆泥,把老张头的土豆全买了。老张头慢悠悠地称,称完了,又从筐底摸出个小土豆,“搭你一个,够孩子吃一口。”年轻媳妇谢着走了,他看着媳妇的背影,烟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,站起身,竹筐往肩上一扛,慢悠悠地往家走。
这时候李婶正收拾摊子,塑料袋揉成一团,往垃圾桶里扔,“哐当”一声,惊得刚落在电线杆上的麻雀又飞了。老张头的脚步轻,竹筐“咯吱”响,像怕踩疼了地上的影子似的。
早市像个戏台,有人唱红脸,有人唱白脸,有人闹哄哄,有人静悄悄,凑在一块儿,才是过日子的样儿。
(三)《医院的午后》
医院的午后,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,可这静里,藏着好多不一样的声儿。
三楼的产房门口,老王头蹲在地上,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烟盒,烟早抽完了,还在那儿捏来捏去。墙是白的,白得晃眼,他的影子投在墙上,像个没骨头的皮影。突然,屋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哭,像小猫爪子挠了一下,老王头“噌”地站起来,腿麻得差点摔倒,咧着嘴笑,眼泪却顺着皱纹往下淌。
走廊另一头,ICU的门紧闭着,红灯一闪一闪的,像只不眨眼的眼睛。李大姐坐在长椅上,手里的保温桶捂得发烫,里面是熬了三个钟头的小米粥,可她男人已经三天没睁眼了。护士走出来,她赶紧站起来,腿却软得像面条,护士摇摇头,她又慢慢坐下,保温桶放在地上,发出“咚”的一声,在这静里,响得吓人。
窗外的太阳挺好,照在草坪上,草绿得发亮,有个穿病号服的老头,推着轮椅上的老太太,慢慢走着。老头的背有点驼,推轮椅的手却稳,老太太的头发全白了,阳光照在她脸上,皱纹里都像藏着笑,俩人不说话,就那么走着,影子被拉得老长,像根拧在一起的绳。
住院部的楼梯间,有个小姑娘在哭,十四五岁的样子,手里捏着张化验单,哭得肩膀一抽一抽的,声音压得很低,像怕惊扰了谁。楼梯是水泥的,凉得很,她的脚边有片从窗外飘进来的叶子,黄得发脆,被她的眼泪打湿了一小块,贴在地上,动不了了。
护士站里,年轻的护士正给暖壶灌水,“咕嘟咕嘟”的,水汽冒出来,模糊了她的眼镜。老护士在旁边写病历,笔尖划过纸,“沙沙”响,像春蚕在啃桑叶。“3床的药该换了。”老护士头也不抬地说,年轻护士“哎”了一声,拎着药盘,脚步轻快地走了,白大褂的下摆扫过地面,带起点风。
三楼和四楼,就隔着一层楼板,却像两个世界。三楼的婴儿哭是甜的,四楼的监护仪响是苦的;草坪上的阳光是暖的,楼梯间的水泥是凉的;年轻护士的脚步是轻的,李大姐的心跳是沉的。
太阳慢慢往西挪,照进走廊的光,从亮堂堂变成了黄澄澄。老王头还在产房门口转悠,哼着跑调的歌;李大姐把保温桶打开,粥凉了,她用勺子慢慢搅着,像在数里面的米粒。
医院这地方,把生和死、笑和哭、暖和冷,都揉在一块儿,让人觉得,能好好活着,哪怕有疼有痛,也是件该谢天谢地的事。
▼【写作技法精讲与素材库】
(终身制,一次买断,永久研习)
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鸿岳资本配资-配资炒股评测网-正规炒股配资-靠谱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