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用“对比”写作法28例
作者:Ashida
为啥要用“对比”?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要说写文章啊,就像炒菜。光有食材不行,得有调料提味。对比,就是那勺关键的酱油,能让文字有滋味、有嚼头。咋说呢?比如写“时间过得真快”,太干巴了;但要写“去年这会儿,院子里的桃花刚落,我还穿着毛衣啃冰棍;今年今儿个,蝉都叫哑了,冰棍化成水,毛衣早收进箱子底儿,边角都落了灰”,前后一对比,时间的流逝是不是就跟电影似的,在眼前晃悠了?
所以,对比这事儿,就是把两种不一样的东西、状态、感觉搁一块儿,让它们“掐架”,掐出火花来,读者一看就明白,哦,原来这俩这么不一样!这28种对比法,说白了就是学会“看两面”。生活里啥东西都有正反、快慢、浓淡,写作时把这些“两面”拎出来,搁一块儿瞧瞧,故事就有了,情感就出来了。别觉得难,就从身边小事儿写起,比如写写“早上的你和晚上的你”“晴天的公园和雨天的公园”,写着写着,就知道咋让文字掐架又热闹了。
注意事项提前说
1.别为了对比而对比:比如写“今天天气好,昨天天气坏”,这就没啥意思,得有点情感或道理在里面,像前面写老井和自来水,比的是回忆和现实。
2.对比得合情理:不能硬掰,比如“我家猫比大象大”,这就扯了,得是同类事物里的差异,像“猫的温顺和狗的热情”。
3.例子得具体:别光说“他好他坏”,得写“他帮人扛煤气罐”和“他躲着乞讨老人”,有画面感才生动。
4.情感得真实:对比是为了表达心里的话,别假大空,像写姥姥的梦和照片,那是真的想姥姥了,不是为了比而比。
5.别偏科:别光写一边好,一边坏,有时候两边都有道理,像雅俗对比里的书店大爷和咖啡厅,各有各的好。
第一种:正反对比:黑是黑,白是白,搁一块儿最明白
拿正儿八经的和反着来的比,比如好与坏、对与错、美与丑,直接硬碰硬。
例:楼下的张大爷,总爱蹲在墙根儿下。天晴时,他眯着眼看小孙子追蝴蝶,嘴角能咧到耳根,手里的旱烟袋都忘了抽;可一看见楼道里谁家扔了垃圾,他立马瞪圆了眼,拐杖“咚咚”敲地:“这缺德玩意儿!好好的地儿弄得跟猪圈似的!”你说怪不怪,同是一个人,见着善就像春天的太阳,见着恶就像冬天的北风。
仿写建议:试试写一个人“热心”和“冷淡”的对比。比如:“他帮邻居扛煤气罐时,汗流浃背也乐呵呵;可遇到路边乞讨的老人,却把头一扭,步子迈得飞快,像怕沾了啥脏东西。”
第二种:古今对比:老黄历和新日子,碰一碰就有故事
把过去的事儿和现在的事儿比,突出变化或者不变的东西。
例:老家的老井还在。我小时候,夏天放学回来,捧起井里的水就喝,凉丝丝的,带着土腥味;如今井沿儿裂了缝,旁边安了自来水龙头,“哗啦”一拧就来水,干净透亮。可每次回老家,我还是忍不住蹲在老井边,看水面映着自己的影子——水龙头里的水是快,是方便,可井水里的月光,还有我小时候趴在井边数星星的影子,却再也拧不出来了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通信方式”的古今对比。比如:“爷爷总把那封泛黄的家书揣在怀里,那是他年轻时等了三个月的回信;现在我手机响一下,千里之外的朋友消息就蹦出来,可我总觉得,屏幕上的'想你’,没那信纸味儿浓。”
第三种:虚实对比:真的假的,搁一块儿才有劲儿
“实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,“虚”是想的、梦的、回忆的,俩搁一块儿,像唱戏的红脸和白脸。
例:昨儿个做梦,又回了姥姥家。梦里的姥姥还能走路,颤巍巍地从柜子里摸出块糖,糖纸都泛着油光;我伸手去接,梦醒了,枕头边儿啥也没有,只有床头柜上姥姥的照片,笑得跟梦里一样,可照片是凉的,梦里的手温还在。我盯着照片看,越看越觉得,梦里的糖甜得烧心,现实的照片却哑得像块石头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现实”和“想象”的对比。比如:“我想象着考上大学那天,全家围坐吃火锅,热气腾腾;可真拿到通知书时,爸妈忙着接电话报喜,桌上的菜凉了都没人动,想象里的热闹像个吹起来的气球,“啪”地就碎在现实的quiet里了。”
第四种:快慢对比:龟兔赛跑的道理,写文里也管用
快的事儿和慢的事儿对比,突出节奏差,让读者心里咯噔一下。
例:地铁里的人啊,跟踩了风火轮似的。刚挤上车,就有人盯着手机喊“快!快关门!”;可转过头,看见靠窗的大爷,手里捏着张旧照片,拇指一下一下摩挲着,眼神慢悠悠地飘向窗外——车开得跟飞似的,窗外的楼啊树啊全成了模糊的影子,可大爷手里的照片,好像还停在几十年前那个慢悠悠的夏天,阳光都走得比地铁慢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吃饭”的快慢对比。比如:“同事小王吃午饭,扒拉两口就往嘴里塞,跟打仗似的;可隔壁桌的老太太,用勺子舀着粥,一勺子要晃三晃,慢慢吹凉了才送进嘴,好像每粒米都得跟她唠会儿嗑。”
第五种:大小对比:大的小的,放一起才有反差萌
物体的大小、场面的大小、格局的大小,对比着写,能突出特点。
例:去年去海边,见着个捡贝壳的小姑娘。她蹲在沙滩上,小手捧着个指甲盖大的白贝壳,宝贝似的吹掉沙子;远处的轮船“呜呜”鸣笛,黑黢黢的像座移动的山,可小姑娘压根不看,眼里只有手心里那点白。海浪一下下拍着沙滩,把轮船的影子推得忽远忽近,可在小姑娘那儿,一座山的轰鸣,抵不过一个贝壳的分量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城市”和“乡村”的大小对比。比如:“城里的摩天楼戳到云里,电梯上上下下像坐过山车;老家的小土屋才两层高,房顶上的烟囱冒点烟,全村人都知道你家炖了肉,那点烟火气,比城里的霓虹灯暖乎多了。”
第六种:动静对比:热闹和安静,碰一块儿最出戏
动态的场景和静态的物体对比,像电影里的特写和全景切换。
例:夏夜的广场,热闹得像开了锅。大妈们的广场舞音乐震天响,小孩追着泡泡跑,滑板少年“嗖”地窜过去;可广场角落的长椅上,有个戴眼镜的姑娘,捧着本书一动不动,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。风一吹,泡泡破了,音乐飘远了,可姑娘书页翻动的声音,轻得像蝴蝶扇翅膀,在一片闹腾里,反而听得格外清楚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课堂”的动静对比。比如:“老师在讲台上敲着黑板,底下的粉笔末扑簌簌掉;靠窗的小明却盯着窗外,一只麻雀停在树枝上,歪着头看他,教室里的吵闹声像层玻璃,把他和那只麻雀隔在两个世界里。”
第七种:明暗对比:亮的暗的,眼睛最容易被吸引
光线的强与弱、色彩的明与暗对比,营造画面感。
例:晚饭后遛弯,路过一家蛋糕店。橱窗里的灯光雪白雪白,蛋糕上的草莓红得发亮,奶油像云朵似的堆着,看得人嗓子眼儿都痒;可店门口的台阶上,坐着个拾荒的大爷,裹着件发黑的棉袄,面前的蛇皮袋皱巴巴的,路灯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,半明半暗,像块被揉皱的旧抹布。橱窗里的甜香飘出来,可大爷只是啃着干硬的馒头,喉结一动一动的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舞台”的明暗对比。比如:“舞台中央的追光亮得刺眼,歌手的裙子闪着钻石光;可后台的角落里,伴舞的姑娘们挤在一堆,卸了妆的脸在昏暗里泛着油光,有人揉着酸胀的脚踝,舞台上的光鲜和后台的疲惫,就隔着一道幕布的光。”
第八种:冷暖对比:温度里藏着情绪呢
物理温度或心理感受的冷与暖对比,表达情感。
例:那年冬天特别冷,我发烧躺在医院。输液管里的药水冰凉,顺着血管往骨头里钻;临床的阿姨见我哆嗦,把自己的暖水袋塞过来,布套子都磨得起球了,可暖乎乎的。她儿子来送饭,端着不锈钢饭盒,“哐当”往桌上一放,声音冷硬:“吃吧。”阿姨却把饭盒往我这边推了推,笑出满脸褶子:“刚熬的小米粥,你尝尝,热乎。”病房的窗户结着冰花,可那个暖水袋和半勺热粥,让我觉得,冷是真冷,暖也是真暖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人情”的冷暖对比。比如:“下雨天没带伞,站在便利店门口犯愁,店员冲我皱眉:'别挡门!’;可旁边修鞋的大爷,把自己的半把伞挪过来,伞骨都锈了,却遮出一片干地方:'姑娘,进来躲躲。’雨水是凉的,可那半把伞下的角落,比空调房还暖。”
第九种:多少对比:多和少,最能看出差别
数量的多与少、程度的深与浅对比,突出差异。
例:超市搞促销,鸡蛋摊前挤得水泄不通。大妈们拎着布兜子,扯着嗓子喊“给我来十斤!”,塑料袋装得鼓鼓囊囊;可旁边的进口水果区,几个包装精美的苹果摆在那儿,标着“88元/个”,逛的人不少,伸手买的却没几个。有人盯着苹果嘀咕:“这啥金苹果?能甜过老家树上摘的?”十斤鸡蛋能炒一大锅,一个苹果只能切几瓣,可这多与少之间,咋就隔着这么些讲究呢?
仿写建议:写写“说话”的多少对比。比如:“开会时,领导拿着稿子念了俩小时,唾沫星子横飞;轮到小王发言,他站起来憋了半天,就说:'我觉得挺好,就这样。’满屋子的话像潮水,可小王那几句干巴巴的话,反而让大伙儿都静下来了。”
第十种:浓淡对比:颜色、味道、感情,浓淡都是戏
色彩的浓与淡、味道的重与轻、感情的深与浅对比。
例:春天去公园,樱花开得最盛。一大片粉嘟嘟的花,挤得树枝都弯了腰,风一吹,花瓣像雪似的往下掉,香得人脑袋都发晕;可花坛边儿,有几株不知名的小蓝花,稀稀拉拉的,藏在草里,凑近了才能闻见一丝若有若无的香。有人举着相机追着樱花跑,没人注意那小蓝花,可我蹲下来看,觉得那片浓烈的粉,倒像是给这几点清淡的蓝,做了个热闹的背景板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生活”的浓淡对比。比如:“表姐结婚时,彩礼收了二十万,婚礼办得像春晚,鞭炮响得震耳朵;隔壁李叔娶媳妇,就买了两斤糖,挨家挨户送,新媳妇穿着旧衣服,脸上的笑却比表姐婚纱上的钻还亮。热闹是浓的,平淡是淡的,可日子甜不甜,跟响不响没关系。”
第十一种:强弱对比:谁强谁弱,一比就有张力
力量、能力、地位的强与弱对比,突出冲突。
例:小区里的流浪狗“大黄”,见着穿制服的保安就夹着尾巴跑,可每次看见收废品的老王,就摇着尾巴凑上去。老王三轮车上的纸箱堆得比人高,骑得呼哧带喘,大黄就跟在车边,帮他叼掉下来的纸板。有回保安踢了大黄一脚,老王放下车就冲过去:“你踢它干啥?它比你懂事儿!”高大的保安愣在那儿,瘦小的老王抱着大黄,像抱着个宝贝。有时候啊,强的人未必硬气,弱的人未必软蛋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自然”的强弱对比。比如:“台风来了,碗口粗的树都被吹弯了腰;可墙角的蒲公英,种子被风吹得漫天飞,看着弱不禁风,却借着风势,飘到了高楼都够不着的地方。强风想摧毁一切,可最弱小的生命,偏偏懂得借势活着。”
第十二种:刚柔对比:硬的软的,搭配着才好看
性格、物体的刚与柔、硬与软对比,展现层次。
例:我爸是个木匠,手上全是茧子,敲钉子“当当”响,木头在他手里跟豆腐似的,说咋切就咋切;可每次给我缝书包带,他那拿斧头的手,捏着针却抖得厉害,线穿了半天才进去。有回我笑他:“爸,你砍木头那么猛,缝个针咋这么笨?”他头也不抬:“木头硬,使蛮力就行;这布软乎乎的,劲儿使大了就扯破了。”阳光从窗缝里照进来,照在他粗糙的手上,和那块被缝得歪歪扭扭的布书包上,硬的软的,看着都暖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音乐”的刚柔对比。比如:“架子鼓敲起来跟打雷似的,鼓点砸得人心里发颤;可旁边的小提琴一拉,声音细得像丝,绕着架子鼓的声音走。猛一听觉得吵,可听着听着,就觉得这刚猛的鼓和柔细的琴,像极了夏天的雷阵雨,来得猛,去得也柔。”
第十三种:真假对比:真真假假,最能戳人心
真实的情况和虚假的表象对比,揭露点啥。
例:朋友圈里的阿美,天天晒大餐、名牌包,照片里笑得跟花似的;可上次我在菜市场撞见她,蹲在地上挑烂菜叶,跟摊主为了一毛钱争得面红耳赤。她看见我,赶紧站起来,拍了拍身上的旧围裙,强挤出个笑:“哎呀,随便逛逛。”回家路上我想,她朋友圈里的光鲜,像层漂亮的糖纸,裹着里面实实在在的日子,可糖纸嚼久了没味儿,日子却得一口一口咽下去,真的假的,只有自己知道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表演”的真假对比。比如:“舞台上的演员哭天抢地,眼泪说来就来,台下观众跟着抹眼泪;可幕布一拉,他转身就跟搭档开玩笑,脸上还挂着没擦干净的泪痕。真感情是藏在心里的,表演出来的眼泪,掉在地上都没声儿。”
第十四种:美丑对比:美和丑,放一起才清楚
外表的美与丑、心灵的美与丑对比,突出内在。
例:楼下新搬来个姑娘,长得真俊,皮肤白得像瓷娃娃,每天打扮得跟画报似的;可她总把垃圾直接扔在楼道里,夏天招得苍蝇嗡嗡飞。隔壁的王阿姨,满脸皱纹,头发花白,天天拎着扫帚扫楼道,看见姑娘扔垃圾,就笑着说:“闺女,下次扔垃圾桶里呗,不然味儿大。”姑娘鼻子里“哼”一声,扭着腰走了。有回下雨,王阿姨帮大伙儿收晾在外面的衣服,自己淋成了落汤鸡;那个俊姑娘呢,撑着伞从王阿姨身边过,生怕雨水溅到自己的高跟鞋。美丑这事儿啊,长在脸上是给人看的,藏在心里才是真的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自然”的美丑对比。比如:“公园里的牡丹开得雍容华贵,花瓣层层叠叠,人人都围着拍照;可花坛边的狗尾巴草,毛乎乎的,被人踩得东倒西歪。有人说牡丹美,可我觉得,狗尾巴草在风里摇摇晃晃的样子,比牡丹更自在,那自在劲儿,才是真的美。”
第十五种:善恶对比:好人和坏人,一眼见分晓
行为的善与恶、心术的正与邪对比,突出价值观。
例:街口有个卖烤红薯的大爷,冬天冻得直搓手,可看见讨饭的老太太,总会多塞个小的红薯,说“趁热吃”;旁边便利店的老板,穿得干干净净,有回老太太想进店暖和会儿,他皱着眉把人赶出来:“身上脏死了,别影响我做生意!”有回大爷的烤炉翻了,红薯滚了一地,便利店老板站在门口笑;老太太却赶紧蹲下来,帮大爷捡红薯,冻裂的手被烫出了泡也不在乎。这善与恶啊,跟穿得好不好、赚得多不多,真没啥关系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网络”的善恶对比。比如:“网上有人匿名骂街,话说得比刀子还狠,觉得隔着屏幕就没人知道;可也有人默默给山区孩子捐书本,连名字都不留。键盘敲出来的恶是虚的,实实在在的善是暖的,隔着屏幕,也能分出轻重。”
第十六种:雅俗对比:高雅和通俗,各有各的味儿
文化、品味的雅与俗对比,展现不同的生活状态。
例:周末去书店,楼上是咖啡厅,几个穿西装的人小声聊着画展、歌剧,杯子碰在碟子上“叮叮”响;楼下大厅里,有个大爷蹲在地上,捧着本《三国演义》看得唾沫星子乱飞,看到关羽斩华雄时,“啪”地拍了下大腿,把旁边的小姑娘吓一跳。有人嫌大爷吵,可大爷抹了把嘴说:“这书里的热闹,比楼上的咖啡香多了!”雅有雅的讲究,俗有俗的痛快,都是过日子,没啥高低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爱好”的雅俗对比。比如:“我表姐学芭蕾,踮着脚尖转圈圈,裙子白得像天鹅;我爸喜欢蹲在墙根儿下听评书,跟着收音机里的人喊'好!’,唾沫星子溅到鞋上。表姐说爸的爱好土,爸说表姐的舞看不懂,可我觉得,一个是踮着脚望星空,一个是蹲在地上接地气,都挺有意思。”
第十七种:贫富对比:有钱没钱,日子不一样
经济条件的贫与富对比,反映生活差异。
例:我家对门住着土豪李叔,车库里停着三辆豪车,儿子过生日请了个乐队,院子里摆得跟皇宫似的;可我隔壁的王奶奶,儿子在外地打工,她每天捡废品卖,攒下的钱都缝在枕头里。有回李叔家的狗丢了,悬赏十万找狗;王奶奶听说了,瘸着腿找了三天,不是为了钱,是觉得“那小狗怪可怜的”。后来狗找到了,李叔扔给王奶奶一千块,王奶奶死活不要:“我捡废品挣的钱,花着踏实。”有钱的日子是亮堂,可没钱的日子,心里也能亮堂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消费”的贫富对比。比如:“同事小张买双鞋花了三千,说这是'品位’;我妈在菜市场买双布鞋花了三十,说'舒服就行’。小张的鞋能在朋友圈晒,我妈的鞋沾了泥,她就坐在门槛上,拿布一点点擦干净。钱多少是个数字,日子过得踏不踏实,才是真的。”
第十八种:贵贱对比:身份的贵与贱,人心的秤最清楚
社会地位的高与低、物品的贵与贱对比,探讨价值。
例:公司年会上,老板戴着金表,跟穿西装的客户碰杯,笑得满脸开花;角落里的保洁阿姨,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,默默擦着地上的酒渍。有个客户不小心把红酒洒在阿姨身上,老板皱着眉让阿姨“赶紧去换衣服,别碍眼”;可客户走后,阿姨蹲在地上,把老板掉在地上的袖扣捡起来,用布擦干净递过去:“老板,您东西掉了。”那金表能买几百件工作服,可在阿姨捡起袖扣的那一刻,我觉得,有些人穿着再贵的衣服,也不如那件旧工作服值钱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物品”的贵贱对比。比如:“朋友送我一个进口的保温杯,花了五百块,说能保温一整天;我爷爷用的搪瓷缸子,掉了漆,磕了口,可他每天用它泡茶,说'这缸子跟了我五十年,比啥都暖’。贵的东西是好,可旧东西里的故事,用钱买不来。”
第十九种:劳逸对比:忙和闲,都是生活的样儿
劳动的累与休息的闲对比,展现生活状态。
例:清晨五点,环卫工陈姨已经扫了三条街,扫帚“沙沙”响,汗水把口罩都浸湿了;隔壁小区的王哥,刚加完班回家,西装皱巴巴的,眼睛红得像兔子。陈姨看见王哥,停下扫帚问:“又熬夜啦?”王哥苦笑:“没办法,得挣钱啊。”太阳升起来了,陈姨的扫帚还在动,王哥躺在床上却睡不着,脑子里全是报表。一个在地上忙,一个在床上愁,这劳与逸啊,有时候就是换个方式累着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假期”的劳逸对比。比如:“放假时,我姐报了三个培训班,从早到晚连轴转,说'不能浪费时间’;我爸却天天蹲在院子里喂鸟,一把瓜子能喂一下午,说'闲着才是放假’。我姐的假期像打仗,我爸的假期像泡茶,各有各的过法,可到底哪种更舒服,谁也说不准。”
第二十种:忙闲对比:你忙你的,我闲我的
忙碌的状态和闲适的状态对比,突出节奏差异。
例:写字楼里的电梯,上上下下没个停,里面的人盯着手机,眉头紧锁,嘴里念叨着“开会要迟到了”;写字楼后面的小巷子里,有个修鞋匠大爷,眯着眼晒太阳,手里的针线慢悠悠地穿,鞋匠摊前的收音机放着老京剧,咿咿呀呀的。巷子口的车喇叭按得震天响,可大爷就跟没听见似的,该喝茶喝茶,该哼戏哼戏。忙的人觉得闲的人懒,闲的人觉得忙的人傻,可这忙与闲,不过是隔着一堵墙的两种日子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校园”的忙闲对比。比如:“期末考时,教室里全是翻书的声音,有人啃着面包背单词;操场边的长椅上,有个姑娘望着天发呆,手里的书摊开着,一页没翻。忙的人说'她咋不复习’,可姑娘说'看着云飘,比背书舒服’。忙是为了分数,闲是为了心情,各取所需罢了。”
第二十一种:爱恨对比:爱有多深,恨就有多切
情感的爱与恨对比,展现内心冲突。
例:我对我妈,真是又爱又恨。她每天凌晨五点就起来给我熬粥,说“外面的不干净”;可她又总翻我抽屉,看见我跟朋友的信,就念叨“心思别花在没用的地方”。有回我跟她吵翻了,喊着“你能不能别管我!”,她愣在那儿,半天没说话,转身去厨房时,我看见她偷偷抹眼泪。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,她轻轻推门进来,放了杯热牛奶:“明天早上吃油条,行不?”这爱啊恨啊,像锅里面的油和水,看着是分开的,煮开了却都冒着热气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城市”的爱恨对比。比如:“我喜欢北京的热闹,凌晨三点还有便利店开着,想干啥就干啥;可我又恨它的拥挤,挤地铁时能把人挤成相片,租的房子小得转不开身。爱它的自由,恨它的逼仄,可离开几天又想回来,这矛盾劲儿,跟谈恋爱似的。”
第二十二种:喜悲对比:笑和哭,都是日子的调料
情绪的喜与悲对比,展现生活的起伏。
例:隔壁小莉考上了重点大学,全家摆酒席,鞭炮响得震天,她爸妈笑得合不拢嘴;可酒席散了,我看见她爸蹲在墙角抽烟,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——为了凑学费,他把老家的房子都卖了。小莉穿着新裙子,跟亲戚们打招呼,脸上是笑,可转身回屋时,我瞅见她偷偷抹了把眼睛。喜是真喜,悲是真悲,就像桌上的甜汤和苦瓜,都得尝一口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成长”的喜悲对比。比如:“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,我蹦得老高,觉得终于摆脱了爸妈的唠叨;可收拾行李时,看见妈妈偷偷往我行李箱里塞了双她织的袜子,针脚歪歪扭扭的,我突然就想哭。高兴的是自由,难过的是离开,这喜悲啊,像硬币的两面,翻过来翻过去,都是长大的滋味。”
第二十三种:聚散对比:见与别,最磨人
相聚的欢乐和离别的伤感对比,突出情感。
例:过年时,老家的院子挤得满满当当,堂哥堂姐们从外地回来,带着孩子追追打打,灶台上的肉香飘出二里地;可没过几天,大家又背着包走了,院子里一下子空了,只剩下奶奶坐在门槛上,望着路口发呆。临走时,小侄子抱着奶奶的腿哭,奶奶笑着拍他:“乖,明年还来。”可转身回屋,我看见她对着墙上的全家福抹眼泪。聚的时候有多热闹,散的时候就有多冷清,这一来一去,都是心里的坎儿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车站”的聚散对比。比如:“火车站的进站口,人潮涌着往里走,爸妈踮着脚跟孩子挥手,喊着'路上小心’;出站口呢,有人举着牌子使劲晃,看见亲人了,一把抢过行李,笑得满脸褶子。一边是挥手说再见,一边是笑着说回来,这聚散啊,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上演,看着都揪心。”
第二十四种:来去对比:来的和去的,都是故事
事物的出现与消失、到来与离去对比,引发感慨。
例:小时候,老家的田埂上全是野花,红的黄的紫的,一到春天就开成花海,我和小伙伴们摘了编成花环戴;可现在回老家,田埂没了,全修成了马路,偶尔在石头缝里看见一朵小野花,瘦巴巴的,风一吹就晃。有次我蹲下来看它,想起以前摘花时,奶奶喊我“别踩了苗”,现在奶奶没了,野花也快没了。来的东西热热闹闹,去的东西悄无声息,可等你发现时,心里就像缺了块儿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手艺”的来去对比。比如:“小时候,街口有个修锅的师傅,叮叮当当能把破锅补得滴水不漏;现在街上全是卖新锅的,便宜又好看,修锅的师傅早没了踪影。有回我妈翻出个漏了的铁锅,说'要是老张还在就好了’,那语气,像在说一个走丢的老朋友。新东西来得快,旧手艺去得更快,可有些味道,只有旧东西才有。”
第二十五种:表里对比:外表和内里,有时候不一样
外表的样子和内在的本质对比,揭示真相。
例:公司新来的主管,长得斯斯文文,戴个金边眼镜,见人就笑;可背地里,他总抢手下的功劳,谁要是跟他顶两句,转头就在老板面前说人坏话。有回小王加班熬出个方案,主管拿去跟老板说是自己做的,小王气得脸都红了,可主管还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:“小王啊,年轻人多学学没坏处。”那笑脸像层画皮,揭开了全是算计。人啊,不能光看脸,得看心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食物”的表里对比。比如:“榴莲看着像个刺球,闻着臭烘烘的,好多人躲着走;可扒开皮,里面的果肉黄澄澄的,甜得像蜜,吃一口就忘不了。有些东西啊,外表吓人,内里却甜,跟人似的,不能以貌取人。”
第二十六种:内外对比:里面和外面,两重天
物体的内部和外部、内心和外在对比,展现差异。
例:冬天路过一家火锅店,玻璃上全是雾气,外面看着冷冷清清,推开门却热浪扑面,吵得人耳朵疼。里面的人光着膀子划拳,锅里的汤“咕嘟咕嘟”冒泡泡,辣椒香呛得人直咳嗽;可一出门,冷风“呼”地灌进来,刚才的热闹像个梦,只剩下嘴角的辣味儿还在。这里外啊,就隔着一扇门,却是两个季节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房子”的内外对比。比如:“我家对门的房子,外面贴着瓷砖,看着亮堂;可路过时听见里面吵架,摔盘子的声音“哐当”响。我家房子墙皮都掉了,可晚上我跟我妈窝在沙发上看电视,她织毛衣,我啃苹果,屋里暖乎乎的,比啥都强。房子好不好看不重要,里面暖不暖才重要。”
第二十七种:前后对比:以前和现在,变没变一看就知
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状态对比,突出变化。
例:我家小区门口的超市,以前是个小杂货铺,老板是个驼背的大爷,货架上的糖纸都泛着油光,买根冰棍能跟大爷唠半天;现在改成了连锁超市,货架冷冰冰的,扫码付款连句话都不用讲。有回我看见那个驼背大爷坐在超市门口晒太阳,看着里面穿制服的店员理货,眼神愣愣的。以前的杂货铺有烟火气,现在的超市有冷气,可我总觉得,少了点啥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自己”的前后对比。比如:“上初中时,我怕黑,晚上睡觉必须开着灯;现在自己租房子住,加班到半夜,摸黑进门也不害怕了。有回半夜醒来,看着漆黑的屋子,突然想起小时候开灯睡觉的样子,觉得那个怕黑的小姑娘,好像是上辈子的事儿了。人啊,不知不觉就变了。”
第二十八种:轻重对比:啥重要,啥不重要,比一比就清楚
事物的重要程度、分量的轻与重对比,体现价值观。
例:同事小李为了赶项目,连续熬了三天夜,最后晕倒送进了医院;他桌上还放着没写完的报告,旁边有张他女儿画的画,画着爸爸和太阳,歪歪扭扭写着“爸爸早点回家”。领导来医院看他,拍着他的肩说“项目重要”;可小李看着女儿的画,眼泪掉在被子上:“跟我闺女比,项目算个啥啊。”有些东西看着重如泰山,可在心里,轻得像片羽毛;有些东西看着轻如鸿毛,却重得能压垮人。
仿写建议:写写“选择”的轻重对比。比如:“大学毕业时,有人选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,天天加班到深夜;我选了回老家的小县城,在图书馆上班,工资不高,可每天能陪爸妈吃饭。同学说我'没追求’,可我看着爸妈吃饭时的笑脸,觉得那点工资,跟家人比起来,轻多了。”
▼【写作技法精讲40炼】
(买断终身制,可以永久研习)
▼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鸿岳资本配资-配资炒股评测网-正规炒股配资-靠谱的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